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信息

学术信息

思考与探索 | 梁占军:学术期刊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区域国别学为视角

2024年4月25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学术世界”发布会及系列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梁占军在“人文分论坛”作《学术期刊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区域国别学为视角》主题报告。

学术期刊是我们知识体系建构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我们学术成果的一个展示的窗口。此外,还是我们学者之间相互交流的一个平台。它是我们整个的学术大厦的一个支撑的重要支柱之一,缺一不可。任何学科的发展其实都离不开优秀的学术期刊的支撑。

区域国别学是2022年新增的一门交叉学科,也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标志着经过十年的探索,区域国别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规范化的学科建设阶段。目前,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处在平地起高楼的状态,无论是它的理论方法,还是它的知识体系,都在建构当中。因此,我认为区域国别学交叉学科的设立本身就是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事实上,在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期刊的作用不可小觑。

自从2012年教育部最开始设立了42家国别区域研究基地以来,截止到2022年底,国内区域国别研究基地和备案中心总数达到了453家,这些中心和基地中的相当一部分已经围绕着自己的研究领域出版了自己的刊物,这也是教育部基地建设的一个要求。

目前,这种期刊绝大部分都是采用以书代刊的形式,大体可以分三类,第一类是综合性的区域和国别研究,比如北京语言大学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北京大学的《区域国别研究学刊》、清华大学的《区域国别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区域国别学刊》。第二类是国别类的,比如陕西师范大学的《土耳其研究》。第三类区域性的,如首都师范大学的《巴尔干研究》。现在随着区域国别学的方兴未艾,配套的学术刊物也如雨后春笋一样在崛起,虽然不是正式刊物,但即便是集刊的形式,其作用和贡献也有目共睹。

现在的问题是,区域国别学的建设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区域国别方面的专业刊物?因为区域国别学的定位是交叉学科,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学科是不太一样的。刚才提到的分类只是一个表面上的分类,但实际上它刊载的研究成果,按照区域国别学的交叉学科的性质来讲,应该有他独特的内涵。坦率的讲,目前这些刊物发表的文章,虽不乏优秀的文章,但是总体上还是一般性的文章居多。

目前,区域国别学现有的这些刊物,大体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作为一个交叉学科的刊物,它的学科交叉性体现的还不够明显。其二,高质量的跨学科成果不多,大部分的还是以某个传统学科的角度去切入一些现实问题的研究。其三,稿源非常紧张。其四,发行量覆盖面还远远不大。其五,缺乏专业的编辑队伍,当前基本上都是各个高校的老师在坚持做这种办刊的工作。

最后,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术期刊对学术创新的支柱作用,我提三点建议,第一,希望能够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充分发挥优秀刊物对于新兴学科的帮扶作用。第二,同类的区域国别研究刊物应该加强横向的联合或者说联系,不同刊物之间急需相互合作和交流,合作过程中如能得到正规优秀刊物的指导,效果一定会更好。第三,希望学术期刊与高校和各种学术共同体,如研究会或者学会,加强交流和合作。我们相信,通过加强学术期刊跟学术界的深度合作,一定能够助力新兴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行稳致远。